《往事并非如烟》出自章诒和,此书回忆了章诒和人生中的几位重要友人,讲述了文革前后那段时期的人情往事,并借此抒写了她对人生、社会的诸多看法。由于涉及到文革等问题,此书无法在大陆购买。
曾经最正规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,便是回忆。因为它是比日记或书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方法。许多人受到了伤害和惊吓,毁掉了所有属于私人的文字记录,随之抹去了对于往事的真切记忆。于是历史不但变得模糊不清,而且以不可思议地速度被改写。这样的“记忆”就像手握沙子一样,很快从指缝里流走。从前的人什么都相信、相信…后来突然又什么都不信了。可以如此?其中恐怕就有我们长期回避真实、拒绝真实的问题。
寂静的我独自坐在静的夜,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,眼窝里会涌出泪水,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,毫无办法,已成疾。因为,一个平淡的词语,常常包含着无数寒夜里的心悸。我想,能够悲伤也是一种权利罢。
思想和政见是人人不必尽同的,亦事实上所不能尽同的。如强人以相同,或胁人以相同,只是徒劳而已。在不同之中,何以相安,何以共处?则唯有尊重民主之精神,确立民主之作风,尊重异己,接受批评,取人之长,补己之短。这是择善而从,不必攻乎异端,如能如此,斯能安矣,斯能处矣。
少读李白,老吟杜甫。
英国诗歌的高贵优美之处在于,常伴有一种沉重的悲哀和深谙世道的智力。
老毛欣赏秦始皇,而秦始皇是哥有恩于士卒,而无礼于文人士大夫的独裁者。
我独自来到后面的庭院。偌大的院子,到处是残砖碎瓦,败叶枯枝,只有那株马尾松依旧挺立。走在曲径的小路上,便想起第一次在这里的储安平:面白,神修,美丰仪。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储安平的死境。四顾无援,遍体鳞伤的他,会不会像个苦僧,独坐水边?在参透了世道人心,生死荣辱,断绝一切尘念之后,用手抹去不知何时流下的凉凉的一滴泪,投向了湖水、河水、塘水、井水或海水?心静如水地离开了人间。
总之,他的死时最后的修炼。他的死法与水有关。绝世的庄严是在权力和暴力的双重威胁的背景下进行的。因而顽强中也有脆弱。但他赴死的动因,绝非像某些人口袋里揣着手书“毛主席万岁”的字条,以死澄清起非罪或以死自明其忠忱。同时同意父亲的看法的:死之于他时摧折,也是解放;是展示意志的方式,也是证明其存在和力量的方式。通过“死亡”的镜子,我欣赏到生命的另一种存在。
父亲说过,康同璧母女是真正的贵族。我想这些昔日贵族活在今天,日子太难,心也太苦。康同璧常说自己的处世原则是“以不变应万变”,然而现实却在逼迫她们做出“顺适“。出于教养,也出于经验,她们的”顺适“往往表现出一种不自觉其努力的努力。这种努力与共产党努力”改造世界“,当然其内涵各异。后者的努力是向外、向外再向外,具体说就是去与天斗、与地斗、与人斗。前者的努力是向内、向内、再向内,具体说就是努力于自省、自律和克己。努力的核心内容便是”忍“。在云诡波谲事事不胜其变幻的年头,谁都得忍。强权下的老百姓,以其渺茫而忍。那么康同璧母女所代表的老派家庭的忍,又体现着什么呢?是阅历太多、见事太明的无可奈何?还是抹杀自己、无损于人的智慧生存?——年轻的我无法判断,但罗仪凤的哭诉,却让我深深懂得:这种忍,原来是最可痛心的,其内里,有着怎样的悲凉与沉重。因为任何分寸的”顺适”,都要毁损或抑制天性。